加繆《快樂的死》

讀完《快樂的死》。
這是加繆的小說處女作,並沒有很多地涉及荒誕的主題,但與之後的作品有著很大聯系,甚至主角與《局外人》的主角名字接近。
這本書確實是讀了很久,一是因為升高二空閑時間減少,二是因為書中穿插的哲學性論述和過多的環境描寫使小說顯得晦澀,增加了閱讀難度。雖然環境描寫提高了文學性,議論提高了思想性,但使用過多就顯得喧賓奪主,導致情節略顯空洞,這點在之後的作品中有很大改善。

要理解本書想表達的思想,應先從標題開始。我認為書中的「死」有三層含義:理想之死——不去規劃自己的命運,而是活在當下,在此刻享受快樂;社會性之死——拋棄所謂的愛和友誼,不將激情使用於他人,或者說「表象」之上;實際的死——生理上的死亡,看似是快樂的終結,實則之是「快樂中的一場意外」。
本書分為兩部分,都以死為名。其中「自然的死」指薩格勒斯的死,他前半生為追求快樂積累財富,卻因車禍被奪取雙腿,因而無法享受快樂,最終被梅爾索殺死,他的死是作為一個沒能得到快樂的人之無意識的自然的死。「有意識的死」則指梅爾索的死,他通過奪取薩格勒斯的財富,開除了自己的快樂生活,最終死於疾病,卻是在快樂中走向有意識的死。

需要重點分析的顯然是後半部分,即梅爾索如何找尋快樂的過程。
梅爾索以薩格勒斯所說「追求快樂憑的不是放棄的意誌,而是憑追求快樂的意誌」為戒,踏上了開啟新生活的旅程。
離開故鄉,他前往的第一站是布拉格,在此他體會到孤獨寂寞,於是他又搭上列車,在兩天的單調旅程中找回與世界的聯系,「聲明自己與人生並肩同盟」。在維也納短暫停留後,他受三名女大學生邀請,前往「眺望世界之屋」,度過了一段閑暇生活。之後,他又前往什努亞區,拋棄過去,開辟新生活,最終在海中遊泳後病死。

這樣的過程,與其說是是追求快樂,不如說是追求自由的過程。擺脫社會的束縛,擺脫他人的束縛,擺脫自己的束縛,追求脫離一切表象的無拘無束。另一方面,他在旅程中獲得了與人生和世界的和解,得到了平靜,於是他得以快樂。而這種平靜,靠所謂「追求快樂的意誌」是絕對得不到的,正是放棄了這種「追求快樂」的目標或束縛,梅爾索才真正得到快樂。
梅爾索的死亡更是對薩格勒斯之快樂觀的反駁,他在海中越遊越遠,不顧一切,上岸後就患上重病。這樣的死法,不如說是自殺——「有意識」的死。在享受過快樂後,便不再渴求時間、畏懼死亡,而是將死也作為快樂的一部分:「害怕死亡就是害怕活著」。而薩格勒斯想要財富來購買時間,以此追求快樂,這樣的想法,只能稱作一種「無意識」了。

薩格勒斯之追求快樂,實是一種為快樂而快樂的倒錯,無數其他人大概也是如此,他們為了快樂而去追求金錢、時間、愛情、權力之類,最初的梅爾索亦然。但奪得財富後,他發現追求這些都是徒勞的,於是這成了他思考與體驗的契機,經過思考後,這些錢也就不是他通往快樂之路上必須的了。
薩格勒斯需要錢,是為了買時間,但買到的時間其實不能帶來快樂,本文後半部分對時間與快樂進行了論述。在旅途中,梅爾索感受時間之慢,甚至懷念忙於工作時的電光火石,但他最終得以理解時間與快樂:「快樂是凡人的,永恒是日常的。重點是要懂得謙卑,要懂得讓自己的心順應每天的節奏,而非硬要求每天的節奏順應我們的期望。」至此,他追求快樂的態度與方式已發生了變化。

最後,梅爾索真的得到快樂了嗎?或者說,他所得到的,是快樂嗎?對於小說中的人物梅爾索,答案是肯定的。至少他已經可以回答尼采之問:「『假如人生必須重來』,那麽,我仍會照原來相同的方式過。」
但是,梅爾索終究是小說中的人物,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理想性的隱喻的形象,缺乏現實性。實際的快樂大概不會這麽「清高」,現實中的人大概也不會通過追求這種程度的自由來實現快樂。歸根結底,快樂還是幻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