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復活》
讀完《復活》,趁記憶還清晰,寫一些感想。
說實話讀完本書沒什麽特別的感覺,主要內容似乎比較老套,描寫的年代也太過久遠,沒法引起什麽共鳴。
但總得寫一點,畢竟還有一篇1500字讀書筆記(暑假作業)等著我寫呢。
羅曼·羅蘭說:《復活》是歌頌人類同情心的最美的最真實的詩。確實如此,同情心在書中是相當重要的要素,甚至可以說,「復活」本身就是指人的內在的同情心的復蘇。社會官僚體制賦予「人壓迫人」合理性,抹滅了人的同情心,於是壓迫變得格外嚴重,陷入惡性循環。
書中描寫殘暴的官僚百般壓榨百姓,卻認為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而竊賊之流也認為自己行為正當,因為他們就是被所謂上流人士竊取、壓榨才淪落至此。在這樣的社會中,人與人的相互理解是不可能的,因此善惡顛倒,道德敗壞。
聶赫留朵夫以在法庭上遇見卡秋沙為契機,開始了他的贖罪之旅。他決定開始贖罪之時,他就已脫離了上流社會,因此,他能夠以局外人的視角審視社會,看見那些無處不在的罪惡。這些所見所聞,使他看清了人們遭受的痛苦之深,他的同情心開始蘇醒,引領他為罪犯奔走,努力去改變所見的一切。
而卡秋沙也在與聶赫留朵夫的接觸中覺醒了過去的記憶,恢復了善良誠摯的本性。
於是他們都「復活」了,他們都開啟了新生活。
但是問題真的解決了嗎?不,這個混亂時代中的兩人不過是一個縮影,他們開啟了新生活,而無數平民仍掙紮在水深火熱之中。
政治犯是為百姓站起來的人們。他們勇敢地反抗沙皇專制。雖然托爾斯泰不贊同他們的暴力做法,雖然他們的隊伍充滿分歧,但他們畢竟是謀求社會的「復活」的鬥士,對於這樣一群先驅,應當予以尊敬。
但他們終究沒有提出一致的方案,沒有統一的領導,改變社會的道路不知何在。
最終,聶赫留朵夫在《福音書》中獲得了結論,這大概也是托爾斯泰的思想,即人都是有罪的,而有罪的人審判、懲罰他人之罪,卻不選擇寬恕,這是社會腐化的根本原因。而這樣一種寬恕所需要的,即是同情心,喚醒每個人的同情心,讓每個人都學會寬恕,讓人類團結地走向未來,沒有痛苦的世界就能達成。
以這樣的觀點作結,其實是出自一種無奈,在無法改變現實的情況下只得寄托宗教。這種美好的理想將會怎樣,將來自會明白。
「復活」這個主題,確實是普遍通用的。每個學生,最初總是不想抄作業的,但有些人卻在不知不覺間自甘墮落,開始抄作業,並不斷尋找借口,這時候,他身上「精神的我」就已經死了(說的就是我)。什麽時候才能復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