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走進分析哲學》
重讀;選讀形式語言部分。分析哲學絕佳入門,一月份讀時驚為天人,然而當時我沒有做筆記,內容幾乎遺忘殆盡。近日再讀已無先前的驚艷之感,只覺其敘述仍不夠清晰,奈何手邊沒有其他相關的書,便權且以本書為提綱回顧知識並整理筆記。
本書初版出於上世紀,明顯受到時代局限。當時國內哲學研究者普遍欠缺現代邏輯修養,為此作者在書中盡量避免形式化敘述,雖體諒了對現代邏輯缺乏了解者,但也導致論述冗長繁瑣,不夠簡潔明練。本書采用專題式的寫作邏輯,結合原文文本(引文大概是作者自譯的,讀起來很拗口),概述了現代哲學「語言轉向」的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面面俱到但淺嘗輒止,概觀地展現了分析哲學的共同特征和問題意識,但割裂的敘述難以進一步挖掘不同思想間的深層聯系和論爭進程。唯第4章對「存在」、「分析和綜合」與「真」三個重要問題的論辯歷史進行了清晰的闡述,獨樹一幟,是全書的精華。第6章竟有一節論述海德格爾,這在分析哲學著作中及其少見,然而作者秉持「一是到底論」,將引文中的「存在」全部翻譯為「是」,使海德格爾原本晦澀的語言更加抽象,且局限於分析哲學視角,論述繁復,使讀者難以得其要領,實屬遺憾。
每節末尾作者都會評析前述思想,這些評論以現代邏輯為核心,重點闡述現代邏輯如何引發哲學思維方法論的革新,從邏輯視角闡明了「語言轉向」的思想發源。全書中不乏這樣的設問:——這樣的思考是為什麽呢?——答曰現代邏輯。此類表達俯拾皆是,使人覺得本書與其說是分析哲學導論,不如說是一本以分析哲學發展史論證現代邏輯重要性的宣傳冊。在最後一章,作者回歸整體性視角,分析了邏輯和哲學的關系並對國內哲學和邏輯學(二十多年前的)現狀進行了反思和展望,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有兩點:「邏輯學關乎『必然地得出』」、「聲稱拒斥形而上學的分析哲學家事實上仍在研究形而上學(哲學必須是形而上的)」。
很難評判邏輯學對哲學究竟有多重要,但現代邏輯與哲學的分道揚鑣是不爭的事實。多數現代哲學家掌握的邏輯,如今看來已不能算「現代」,真正前沿的邏輯學進展往往太過技術化因而不再啟發形而上的哲學思考。本書作者對形而上和現代邏輯的強調是矛盾的,如若緊隨邏輯學的腳步,哲學必然會變為瑣碎細節的形而下思慮。話雖如此,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區別未必明晰,甚至邏輯與哲學的界限也不那麽容易分劃。太過宏觀的問題我不好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