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唯一的出路嗎?
「讀書是唯一的出路」,且不管這句話怎樣武斷和缺乏邏輯,問題首先在於,「讀書」是,或者應當是一條路嗎?又是何時開始成為一條路的?
路,即是手段,讀書,或者說學習,就是對知識的獲取、對世界的認識。如果學習是手段,那目的是什麽?純粹地認識世界,之後的目的是不可設想的,但如今的學習早已離「純粹」相去甚遠。人們接受教育,目的是拿到文憑,以獲得工作,謀求所謂的良好生活,人生的目的論已被消費社會的神話劫持。被動接受著他人創造的需求,人們被消費俘虜,成為轉輪中飛奔的倉鼠,成為永遠抓不到枝頭碩果的饑渴的坦塔羅斯。他們忘了如何生活,忘了探求真理的本真願景,一味迎合社會的庸俗價值預設,沈迷於誘導性的無盡幻象中,表演著無休止的滑稽戲。他們不在乎目的與手段的倒錯,一心投入自己的「事業」,順便嘲笑那些仰望星辰的人。
應試教育在這種社會導向下應運而生,一套明確的規則,鼓勵每個人競爭,刻板的制度保障,煽動情緒,簡單、虛偽又殘酷。這種功利化的形式徹底完成了目的和手段的錯亂,混淆了過程和實質,如伊利奇在《去學校化社會》中揭示的,它是服務於消費社會的制度化新宗教,起著操控人的行為和思想的作用。它每時每刻都在輸出不公平和非正義,因為考試本就是為片面劃分人群而存在的,它不斷製造問題、擴大矛盾,從不解決問題。
但中產階級虛偽狹隘的價值觀使人們不斷為應試教育辯護,他們說:高考是最公平的方式,高考讓窮人改變命運。然而,那些困難中的人真的能在貧窮中完成教育,通過高考完成「階級流動」嗎?我們所看到的那些改變命運的幸存者,成了中產階級擺脫責任的借口:窮人有能力改變命運,如果不能,就是他們不夠努力。他們忘了,就是自己用單一標準的考試競爭壓迫窮人,在日漸猖狂的「教育產業」中擠占教育資源,他們讓窮人中的「失敗者」更加難以翻身,讓其中的「成功者」付出更多辛勞。窮困之人在資本競爭中舉步維艱,而中產階級大言不慚地稱頌他們在惡劣環境中的毅力,建立起虛假的悲情渲染,以此來自我安慰。
考試所致的平等,是中產階級內的平等,是奧威爾筆下的「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平等」,中產階級遊弋於應試之缸,從不向缸外擱淺的世界投下一絲目光。如果將社會比作劇場,富人是幕後的操縱者,中產階級在臺上表演、遊戲,他們欣賞自己、內鬥、自我陶醉,對那些加工打包後的「事實」發表感想,對富人表意嫉妒,對窮人明示無恥的憐憫,他們根本看不清臺下黑暗中處境最困難的人。富人憑他們的資本掌控話語權,中產階級借輿論占據話語權,而苦難中的人呢?他們是無言者,被要求付出百倍的努力去抓住機會,而這機會竟是出自中產階級的憐憫,如此「合情合理」!中產階級的同情,正是出於對他們不會被威脅的確知,如果階級真的流動,他們恐怕就要換一副面孔,極盡打壓之能事了,就像不少人「批判」富人,不是出於對社會公平的追求,而是因為他們擋了自己的財路。
中產階級看向苦難之人的目光(盡管看到的不是現實)就算不是鄙夷,也總帶有同情、悲憫之意。他們有什麽資格?他們只是用自己的鼠目寸光,劃分世界的高低貴賤,然而任何一個投入思想與實踐的人,都比坐享其成的人高尚,任何一個看得見星空的人,都比只看到爛泥地的人高尚。
「郵差的兒子想當富豪,最好的方法是重新去投胎。」
如果他不想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