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與生產力進步
「發展應以客觀實在的生產力進步為指標,以非現實的東西為指標只能得出似是而非的結論。」
真的如此嗎?難道生產力真的有權站在一切人為之物之上,成為整個人類文明的代表和人類進步所追求的至高無上的絕對價值?以生產力為指標,由之而來的是生產力如何能勝任指標的問題,不回答這個問題,這樣一種說法就是「似是而非」的。但這個問題是不可回答的,因為它是一個絕對的全稱判斷,我可以將任何從人類創生伊始就相隨出現的東西(美、智識、道德……)為指標,並舉出翔實的史料來論證。它們即使不能作為反例,也足以說明生產力作為指標的獨一至高性是站不住腳的。
將一切都化歸至生產力是非常可疑的。馬克思用勞動將人與動物區分開來,可憑什麽說動物不勞動?螞蟻、蜜蜂的社會明明都有完善的分工體系。為了自圓其說,他又增設了牽強的刻意劃分,說人的勞動出自主觀能動性,有目的論指引,而動物的行為只是出自本能。問題是本能也可以理解為一種目的導向,憑什麽說人的目的就一定比動物高級呢?如果說這是因為人的自由意誌,那麽不如用自由作為區分;如果說這是因為人的理智指導,那麽不如用理性作為區分。不論怎樣,真正起作用的不是勞動本身,而是勞動背後的某樣東西,這種東西雖然被用於勞動中,卻超越於勞動,換句話說,真正區別人和動物的,是人「非勞動」的部分,是勞績之上的「詩意的棲居」,是對真善美的熱切而純粹的追求。拋棄這些,單單追求生產力量化的幹巴巴的數字,將其作為唯一表征又有何意義?
用生產力衡量發展,還是因為人的高級創造難以評估,而經濟基礎容易量化,實則是對問題的惰性簡化。生產力總是隨歷史而進步的,人心的進退從來不能從一路上升的折線圖看出,生產的高度發達完全有可能導致心靈的虛弱無力、行為的放縱和文明的衰頹。當自然科學因量化而獲得堅定的基石並取得成功時,社會科學卻因過分的量化而遭到經驗歸納之僭妄所致的幻象之騷擾,丟掉了以人為本的人道傳統,甚至陷於自我陶醉的夢幻之中,以現實的實例去證明似是而非的幻想,義正詞嚴地將想象當作真理傳播。結果是打著唯物史觀旗號的輝格史觀,即一種立場先行,對史料肆意歪曲誇大來證明觀點的做法(這種做法背後的不純動機就沒必要多說了)。用所謂的事實、數據來強加因果,將錯綜復雜的矛盾有意簡化為「誰決定誰」的簡單二元關系,以此得出看似有理有據實則荒誕不經的定論,就連數學史中都能挑出「三大危機」,宣揚列寧的所謂矛盾、辯證。這種方式的確能夠使人信服,但其本質沒有合理的邏輯基礎,只是出於偶然性和共時性的歸納,根本稱不上嚴謹,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廂情願的主觀臆斷。它以知識的獨斷暗中栽培獨一信仰,別有用心地引導群眾,假借理論實行獨裁,比單純的謬誤理論更要危險得多。
我不知道發展的本質為何,但我堅決反對任何對發展本質的單一定義,發展應是對人類文明的總體考量,不會局限於單個要素。它涉及生產,也同樣涉及生產成果的合理分配;它涉及物質,也更應涉及物質之上的精神生活。只有以多元視角觀察人類境況,才能對時代的文明發展狀況作出全面的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