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諧謔

對於一種諧謔越發厭惡,在這種兒戲般的幼稚行為中,深藏著冰冷刻骨的惡意。當惡意以爛俗的姿態出現,形成「爛梗」,它就可以瞞天過海,甚至不為說者所意識,但聽者畢竟會被這種潛藏的攻擊惡心到。粗俗性迎合低素質人群和混世之人的需求,帶動社會中的廣泛惡意潮流,其本質是尊重的缺失,對他人主體性的踐踏,最終將導致麻木和自由(自己的和他人的)之匱乏,其目的是單純的消遣,不自知地攻擊,侵占,甚至刻意裝傻「反諷」都能帶給他們滿足感,實則是「得不到,便找樂子」的可悲的酸葡萄心理。

借貼吧之類「廁所」,這種低俗的浪潮不可阻擋地貫穿、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校內的日常談話,這使我感受到交流的不可能性。然而這種潮流或許是每個國家,每個社會都必然迎來的,如今這些人,和20世紀初高呼「莎士比亞不如鞋匠」的俄國「多余人」或文革期間毫無理智的烏合之眾沒有什麽區別——交流理性並不隨認識知識的增加而增進。

如此想來,在同學之間看到的低俗的諧謔、無理智的感情宣泄、不講邏輯、庸俗辯證,都不過正常現象,只是一種流行物罷了。既然他們對此無法辨析,以先入為主來定奪,或是明知其本質,也要選擇加入其中,以之為武器,那麽也只有等他們提升理智,轉變思想了,我完全沒必要為他們感到痛苦。

結果,我僅是以自己的理性來審視問題,質疑他們理性的匱乏,在他們眼中,我才是固執且莫名其妙的人。我跟他們真的有高下之分嗎?其實是沒有的,我們都從自身狹窄的認知出發,只是我自認為更有理性罷了。我嘲笑他們的庸俗,他們嘲笑我自作清高,不過是不同的選擇。不管怎麽樣,我活得更像「我」,我的選擇是自己的選擇,所以沒必要懷疑自己。我發現自己缺少平靜,那就在嘈雜中開辟自己的居所,尋求自己的寧靜,不必在乎流俗之人的看法,憑自己的意誌割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