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亞傑《結構主義》

在讀皮亞傑的《結構主義》。
結構主義大概就是研究整體性及對象間關系的思想,應該說是一種整體論。

由對象之間的關系所得到的,是一個結構,而這樣一個結構具有單一對象不具備的性質。在一些情況下,研究這樣的結構,可以得到更全面的結果。
結構具有三個特性:整體性、轉換性和自身調整性。整體性是由一定的組成規律得到的,這樣的組成規律是獨立於對象之外的,且包含在一個轉換體系中,自身調整性帶來了結構的守恒性和封閉性。
轉換性的概念很抽象,似乎是為了解決結構形成的時間性問題而提出的?不太理解「轉換」之含義,還需進一步思考。

與這樣的結構相對應的數學對象是群。群具有封閉性和一種確定的運算,這樣的性質恰好符合一個結構的定義,因此,群是代數的結構。
對群進行進一步研究,便可發現,它也可以看作是邏輯與全部數學的結構。而群在現代物理中的廣泛應用,體現了這一種結構的廣泛性。

結構主義在科學上價值很高,但在一些領域也有很大的問題。它的問題在於設想了一種確切不變的規律系統,而事實上,對象之間的關系是不穩定的,存在內在矛盾。由批判結構主義誕生的解構主義,就對這種矛盾進行探討,發展為更自由開放的思想。

2023, 2, 27


上面的書評寫得很蠢。當時我初學哲學,既無知識背景,又欠缺閱讀理解能力,甚至連原書都沒有讀完就草率寫下。近日抽空重讀本書,發現上文最後一段完全是不得要領的:本書不只是一本介紹性讀物,也是作者在結構主義發展後期直面其中不足,意圖消除矛盾的理論嘗試之作——作者強調結構必須與構造之過程相結合,正是為了在“一種確切不變的規律系統”中找到邁向動態的出路。

但是,我不認為作者的觀點有何創見,也不認為本書能夠解決實際的問題,作者所表達的,不過是維護結構主義正統的保守派理論,並被折衷主義削去了應有的鋒芒。重寫的書評如下:

本書強調結構主義與發生/歷史構造論的首要關聯(或許是作者的心理學背景使然),對不同學科中的「結構」之聯繫進行了比對分析,得出作爲跨學科方法論的結構主義理論,並試圖消解「預定」和「發生」、「結構」和「主體」之間的矛盾。感覺論述中似是而非之處不少,而且最後沒有解決什麼實際問題。對福柯的“批判”是很可笑的了,作者明顯歪曲了福柯的本意,也沒有理解「人之死」的深層用意。

2025, 5, 14